原生态,一个新生的文化名词,最近广泛的流传在各种媒体之间。它可以定义为: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它包含着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歌手等新说法。
其实原生态艺术活动在民间已经发展许久了,因其质朴自然,而显得清新、真实。原生态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最近一两年似4月的和风细雨慢慢的滋润着中国大地。
原生态最早是出现在对张艺谋《印象?刘三姐》的评价上。那个时候,张艺谋以桂林的真山真水为舞台,让当地的农民尽情欢歌漫舞,模糊的原生态艺术表演就这样被人们所发现。杨丽萍和她的《云南印象》则把原生态表演发扬光大——云南的当地人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舞蹈以原始性的风姿,挤进了电视和荧屏,和千家万户见面了。从那时起,原生态才正式发芽了。而央视“春晚”阿宝的出现,算真正使“原生态”有了正式的名分,结出了褒贬不一的酸甜苦涩的果实。原来被一些所谓的专家所不齿的“下里巴人”散发出了强大的魅力!纯朴的吟诵以一种朴实艺术的新形态走向了舞台,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而在“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原生态唱法又被给予了和美声、通俗、民族唱法并列的位置,真正的列入了艺术的行列。也许,这株新型的野花将成为一门艺术领域的新星,从此将走入大家的音乐,走进千家万户。
原生态民歌
原生态民歌,顾名思义,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原生态歌曲,原生态歌曲是一种结合民间艺术、民俗,未经过商业化、有自己独特文化、保存自己独特风俗的歌曲,乡土味十足,未经过任何修饰.
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些歌曲直接产生于民间,并长期流传在农人、船夫、赶脚人、牧羊汉以及广大的妇女中间,反映着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画卷。这些歌由大众口头创作,并在流传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歌词越加精炼,曲调渐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民歌的语言生动传神,它并不是将简简单单的生活语言直接拿来,而是也讲究韵律,讲究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
我国民歌的种类极为丰富,主要有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河套及周边地区的漫翰调、爬山调,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宁地区的花儿,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江浙一带的吴歌,赣、闽、粤交汇地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藏族聚居区的鲁体、谐体民歌,以及其他各民族的山歌等。
据专家介绍,“原生态”这个词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而来的。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民歌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达出的东西,而把很多民歌进行改编等则是原生态状况的变异,属于非原生态。
原生态唱法只是区别于学院派民歌唱法的一种说法,学院派民歌唱法大多吸收了一些西洋唱法,原生态唱法却是一种原始的未加工过的唱法。”作为评委,他认为为原生态唱法组选手打分除了硬性地从音准和音色上衡量,还应该留意选手是否更能把握本民族风格。
原生态民居
《百科全书》上写着:民居,近代将宫殿、官署以外的民住建筑统称为民居。所谓民居就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民居分为现代民居和传统民居,传统民居又分为原生态民居和形式民居。那些历史性、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建筑性、生活性都做到了较好传承的民居就是原生态民居。它们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建筑本身,还在于它们承载着原汁原味的乡土生活,承载着原生态环境的历史印记。
原生态舞蹈
所谓原生态舞蹈,应当是古代先民们“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产生的,是较少受到“现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舞蹈。
一般认为,原生态舞蹈是广场的而不是剧场的,是自娱自乐的而不是表演性质的,是参与的而不是观赏的,是随机的而不是规范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传承的而不是创编的。原生态舞蹈是由普通民众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传承的民间舞蹈。
从民族学、民俗学、民族和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去把握,我们会发现原生态舞蹈有以下一些精神和文化内涵:以图腾符号为神圣力量的崇拜性;以生命本体为主题的仪式性;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性;以民间生活为基调的大众性。每一个舞蹈不一定完全包含,但都与其中一个或几个内容有关。
以图腾符号为神圣力量的崇拜性。图腾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体的标记和象征,图腾文化作为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原始积淀层,具有民族文化之元、民族灵魂之源与人性之本真的元初意义。原生态舞蹈就是表现图腾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种作为图腾符号的动物动作为舞蹈动作,使其获得群体认同的标记性,满足和实现社会性集体意识和归属心理。例如,龙舞与汉族人民对龙的图腾崇拜是分不开的。而少数民族中对铜鼓的崇拜、对竹的崇拜,许多民族的傩仪傩舞中对天地神灵的崇拜,是原生态舞蹈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图腾崇拜性舞蹈,源于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祖先信仰的需要。
以生命本体为主题的仪式性。仪式是人们的行为方式,仪式舞蹈在原生态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仪式舞蹈产生于对超自然神灵的敬畏和依赖。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巫术祭祀等活动都离不开舞蹈。仪式舞蹈在行为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膜拜行为,一种是模仿行为。无论是对神灵的膜拜还是以神灵依附及装神扮鬼,目的都是为了借助神灵的力量来实现驱邪纳吉,反映了他们对生命的追求和生活的向往,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愿望。
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性。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反映在原始文化心理中,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秩序的服从,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的初始含义为“神”,人只能消极被动地顺从。人们后来认为天即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规律。“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在原生态舞蹈中,就是反映人们祈天祷地、求取风调雨顺的各种仪式舞蹈,而具有原生态性质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含有大量类似内容。
以民间生活为基调的大众性。原生态舞蹈是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民众之中的,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是以民间生活为基调,以大众审美为旨趣的民间舞蹈艺术。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以人类体力活动形式为基本表现形式,形成反映劳动活动的原生态舞蹈,同时表现出劳动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的苗族板凳舞、彝族“阿妹戚托”等便是这种源于生产生活的舞蹈。
原生态民歌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
(一)当人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重新认识到原生态民歌的艺术魅力时,无不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自己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日益麻木而愕然。在日益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在商品社会时尚文化的冲击下,我们距离原生态民歌越来越远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很难有机会领略纯正民间歌谣的韵味,更无法真正体验独具审美特征的原生态民歌充满质朴个性的文化传统及其丰富内涵,因而势必形成群体价值取向的偏差。“原生态”本意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民歌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一种民间原始文化的记载,是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厚饱满的文化内涵,它和历史文物一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存,原生态民歌失传最快,保存更困难,应该优先得到保护。但现实却恰恰相反,在对文物遗存的保护中,原生态民歌总是被遗忘的对象。
随着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汉语普通话的推行、流行文化的冲击,原生态民歌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受到破坏,一些传统民歌失去了演唱环境。一些民歌的功能丧失了,附着在这一功能上的文化也随之萎缩。今天,民歌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是历史的必然,但民歌的消亡对中华民族来说,却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随着老歌手相继去世,不少优美动听的民歌也随之而去。一个民间艺人的消失,往往就是一个民歌博物馆的消失。由于缺乏明确的教育思想引导,中小学音乐教育没有坚持教唱原生态民歌,造成很多孩子不会唱本民族的民歌。而以传承和传播音乐文化为己任的专业教学领域,在经历了“文革”时期对民间音乐的全盘否定,以及港台歌曲对原生态民歌的强烈冲击后,原生态民间音乐教学渐渐被边缘化了,民歌、戏曲、曲艺课程越开越少,甚至被无端砍掉。专业院校少有可供学习和参考的音像资料,去民间采风没有经费支持,充斥音像店的民族声乐作品,大多是西洋或流行唱法演唱的创作歌曲和五花八门的民歌新唱。很多学民族唱法的歌手追求媒体一夜出名,只是模仿已成名的大牌歌手,从不去认真学习民间传统风格和技术,因而民族声乐学生民族艺术营养严重不足。
(二)在没有任何媒体宣传造势的情况下,一张将西部民歌木卡姆的旋律融入简单上口的流行元素创作而成的唱片的畅销,使一些唱片公司发现了对民歌进行风格化再包装的商机,纷纷将触角深入传统原生态民歌,挖掘民族音乐的时代审美内涵,用市场化的方式推动原生态民歌跟随时代的步伐向前发展。商业利益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强大推力,使流行音乐领域出现了传统音乐题材和风格复归的强劲趋势,一些专业音乐工作者开始以民间传统音乐为素材,大量写作“民族、古典、流行音乐语言三位一体”的“民歌翻唱”或民乐改编式的作品。这种所谓的“新民乐”,不同于传统原生态民歌单一的地域色彩,而是从民族民间的歌谣中汲取灵感,并大量借鉴了欧美爵士、蓝调、说唱乐等特点。在经历了20世纪城市文化中民族音乐的低迷之后,“新民乐”演唱会出现了少见的火爆场面。“新民乐”的兴起,作为“乐失而求诸野”的特殊音乐文化现象,表明了国人力图摆脱文化价值“中心”论的偏颇,追求传统文化价值复归的趋势。“新民乐”对原生态民族音乐元素的吸收与改造,不失为对民族音乐进行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专业音乐人采用大量民歌素材,创作了许多具有较广泛影响的优秀的民族风格音乐作品,于是人们误以为专业化创作才是民歌发展的成功之路,只有糅进现代音乐元素才是民歌走向世界的唯一出路。更有甚者,近年一些民歌节的组织者在“创新”的旗号下,仅仅从票房价值和经济效益出发,将民歌的外延无限扩大,随意捕捉几个题目,请几个洋人和大腕,演唱一些似是而非的歌曲,把一个名为“民歌节”的艺术活动,彻底变成了商业化炒作。
诚然,传统应当是变化发展的活的生命体。作为我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形式,民歌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积极有益的探索尝试理当得到鼓励。然而,创新必须对原生态民歌有深刻的了解,对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有真切的关怀。民歌创新与发展,绝对不能以丢掉民族艺术的个性特色、颠覆传统艺术、迷失文化精神为代价。从乡村民歌向城市民歌的转变,历来是民歌流布的必然趋势。然而都市民歌的继续发展,必须不断从原生态民歌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这是城市民歌避免走向衰落的唯一出路。专业音乐工作者民族风格歌曲的创作,对于中国民歌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无疑仍将是维系原生态民歌与现代社会生活的一条重要的纽带,是中国民歌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那些以出格为己任,视怪异为创新的“民歌”创作,决非中国民歌发展的方向。
(三)我国各地的原生态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众多的民族、丰富的民族语言和独特的民俗风貌,孕育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民歌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收集的“十大集成”里,中国民歌的搜集量多达40万首。这样丰富的传统音乐资源优势,在世界各国中也比较少见。原生态民歌文化保留了民族生存过程最精炼的信息,是本土文明延续生长最基本的精神要素。原生态民歌是民族音乐艺术的根,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歌,不断探索新的历史时期民歌的适应性转型。然而,那些依附于农业社会典型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民歌,一旦随着经济转型而“发展”,就不再是它自己了。因而,必须采用博物馆式的保护,必须维护民歌原有的生存环境,让民歌在属于自己的生态空间生存发展。
民族风情2015年晴隆县第五届彝族火把节
一、黔西南州少数民族有哪些优惠政策?
(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对民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低2.88个百分点的优惠利率政策。优惠利率的范围限于民族贸供销社、医药公司和品、生产生活必需品、药品、书籍及收购少数民族农牧副产品所需要的流动资金贷款;民族贸易旗(县)乡镇以下的基层民族贸易网点、医药公司、新华书店所需准的担负民族贸易旗(县)供应任务,并列入国家民委指定的送工业品下乡的省、地级民族贸易公司所需要的流动资金贷款。
(二)、对民族贸易旗(县)内商业企业、供销社、医药公司、新华书店等民贸企业进行民贸网点建设所取得的固定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根据贷款条件自主审批发放,利息补贴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各承担50%。
(三)、对民族贸易旗(县)的民族贸易企业和供销社企业销售货物,按实际缴纳增值税税额先征后返50%,对旗县以下(不含旗县)的民族贸易企业和基层供销社销售域泛指由国家确定的少数我们习惯称之为定点企业。具体优惠政策为:(一)、对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生产贷款衽比正常的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低2.88个百分点的优惠利率政策,范围限于按《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目录》进行生产的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所需要的
(二)、对少数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进行民族用品生产技术改造所取得的固定资产投工商银行、中国农业利息补贴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各承担50%。
二、黔西南州少数民族有哪些优惠政策?
(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对民贸企业贷款衽比正常的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低2.88个百分点的优惠利率政策。优惠利率的范围限于民族贸易旗(县)内商业企业、供销社、医药公司和新华书店经销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生活必需品、药品、书籍及收购少数民族农牧副产品所需要的流动资金贷款;民族贸易旗(县)乡镇以下的基层民族贸易网点、医药公司、新华书店所需要的流动资金贷款;经审查批准的担负民族贸易旗(县)供应任务,并列入国家民委指定的送工业品下乡的省、地级民族贸易公司所需要的流动资金贷款。
(二)、对民族贸易旗(县)内商业企业、供销社、医药公司、新华书店等民贸企业进行民贸网点建设所取得的固定资产贷款给予贴息,贷款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根据贷款条件自主审批发放,利息补贴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各承担50%。
(三)、对民族贸易旗(县)的民族贸易企业和供销社企业销售货物,按实际缴纳增值税税额先征后返50%,对旗县以下(不含旗县)的民族贸易企业和基层供销社销售货物免征增值税。生产领域泛指由国家确定的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我们习惯称之为定点企业。具体优惠政策为:(一)、对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生产贷款衽比正常的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低2.88个百分点的优惠利率政策,范围限于按《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目录》进行生产的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所需要的流动资金贷款。
(二)、对少数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进行民族用品生产技术改造所取得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给予贴息,贷款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根据贷款条件自主审批发放,利息补贴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各承担50%。
三、黔西南州民族特点?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驻兴义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内居住着汉、布依、苗、彝、回等35个民族。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节日主要有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毛杉树歌节”;苗族“二月二”走亲节、“八月八”风情节、“采花节”(又叫“跳花坡”);彝族“火把节”等。民族歌舞,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被誉为“东方踢踏舞”,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铜鼓十二则、查白歌节、土法造纸、布依戏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少数民族户口的孩子有哪些优惠政策?
搜一下:少数民族户口的孩子有哪些优惠政策?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云南、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节日活动主要有摔跤、斗牛、赛马。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隆重、盛大、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节期三天。现代社会,人们利用 *** 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今年8月8日晚8时许(即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晴隆县安南古城广场内人如潮涌,处处洋溢着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2015年晴隆县第五届彝族“火把节”正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游客以及晴隆万余名人民群众齐聚于此,共享一场“篝火盛宴”!
晴隆县县委书记姜仕坤在晚会现场致辞时表示:今晚,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彝族同胞将再次点燃吉祥的火把,奏响动情的乐章,跳动欢快的舞姿,欢迎远方来的朋友和客人。让我们高举团结的火把,希望的火把,在熊熊的篝火、蹁跹的舞蹈中,放飞心情,放飞梦想。之后由州政协主席龙刚宣布“火把节”开幕。随后,由三宝学校的同学们表演的彝族舞蹈“阿妹戚托”震撼登场。源于彝家人生产劳作,无伴奏却整齐划一的舞步令现场观众惊叹不已,声声清脆有力的舞步踏响夜幕下的安南古城,带给人们超乎寻常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艺术享受。
古老相传的习俗,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到六月二十六日,彝族各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杀猪、宰牛的祭祀活动,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驱除邪恶,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体现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由六名毕摩先生举行最为庄严神圣的祭火仪式。
据考据,“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关于“火把节”经典的传说,说法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该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首领 *** 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对丈夫执着的爱恋,找到丈夫的尸体并顺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另一说是在中国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山地间,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小凉山,关于“火把节”由来的传说很多。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斗败天神恶魔,团结民众与邪恶和灾害抗争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晒,晚上有强光照耀,土地荒芜,妖魔横行,世间万物面临着灭顶之灾。就在这个时刻,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死了灼热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驯服了剩下的最后一个太阳和最后一个月亮,治服了肆虐的洪水,消灭了残害人间的各种妖魔。从此,天下风和日丽,水草丰茂,彝族人民开始过着安居乐业,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但是,统治天地万物的天神恩体古孜看到人间如此繁荣富足,心怀不满,于是年年派他的儿子大力神斯热阿比率天兵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天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好端端的人间又被天神恶魔搅得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后来支格阿龙的故乡出了个彝族英雄叫黑体拉巴,他力大无穷,智慧超人,英勇无畏,跨上骏马能日行千里,迈开脚步可飞崖走壁。他经常为各个部落排忧解难,除暴安良,深受民众的爱戴。一天,黑体拉巴上山打猎,站在高高的山颠上,陶醉在美不胜收的景色之中,他禁不住引吭高歌,抒发对大自然的爱,对美发生活的渴求。高亢的歌喉引来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扬婉转的歌声。他们隔着高山河流对唱情歌直到天黑。从此,他们相亲相爱,山盟海誓。
早就对妮璋阿芝垂涎三尺的大力神斯热阿比听说了两人的恋情,心里交织着愤恨和嫉妒,总想找机会置黑体拉巴于死地。没过多久,忍耐不住嫉恨的斯热阿比便下凡挑战,想与黑体拉巴摔跤决斗。结果在摔跤决斗中,被彝族民间英雄黑体拉巴摔死,天神为此大怒,便放出铺天盖地的天虫(蝗虫)到人间毁灭成熟的庄稼。
聪明的妮璋阿芝翻山越岭,找到了天边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毕摩(祭司),毕摩翻看了天书,告诉妮璋阿芝:消灭蝗虫,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黑体拉巴带领民众上山扎蒿杆火把,扎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烧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终于烧死了所有的天虫,保住了庄稼。 看到这情景,可恶的体古孜暴跳如雷。使用法力将劳累过度的黑体拉巴变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看着这一切,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在大毕摩的祈祷声中舍身化作满山遍野美丽的索玛花盛开在黑体拉巴变成的那座高山上。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
从此,彝族人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便要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人们载歌载舞,普天同庆抗灾的胜利,歌唱黑体拉巴的英勇和妮璋阿芝的聪明美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彝家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作者:流星划过夜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